1997年,網絡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叫:Blog,中文叫作「部落格」。Blog這個字從Web Log而來,中文譯作網絡日誌,即後來香港常用的網誌。部落格大概是Blog的音譯詞。好了好了,沙米又老師腔上身了,還是說回正題。

Blogger,意即擁有blog的人,也會偶然去寫點東西。不知何時開始,Blogger這名詞流行起來。

這個詞語本來就是很中性,不過近來因為出現很多害群之馬,使這個字變得負面,或者說,未曾正面過。沙米從來意識不到自己就是個Blogger,最初開始在網上寫文章,就是因為喜歡寫文章而已,而網上有這樣的一個平台,就寫起。因為一次一個人的旅行,為了讓朋友安心,就慢慢寫起遊記來。一寫,這樣就七年,間中寫一點個人感受、時事評論、工作苦與樂等,總之,腦海也沒有感到自己是個Blogger。漸漸,因為自己開始出版旅遊書,所以成了旅遊記者,也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修傳媒出身的,慢慢將自己的Blog變成雜誌一樣。

前年,自己終於成為了一位全職旅遊記者,不過是自由身,也因為自己的文章,開始有不同機構邀請出席一些活動,包括採訪團。那時,原來人家將自己定為:Blogger。到出席活動時,派上名片,主辦單位驚訝的看到我是位記者。這樣,也開始認識了不同地方的Blogger,也知道當中的一些事情。無心插柳柳成蔭,但我還是向外界介紹自己做旅遊記者。自己印的名片上會寫上「Travel Journalist」,後來為了不想花唇舌而加了「Travel Blogger」一詞,但自己還是想拿掉它,做回一個記者。大概沙米跟Blogger的分別,就是職業和業餘,這也可能太狹義了,應該說大家報導的準側是不同的。

近來聽到有些朋友說對Blogger很反感,無他的,只因為有很多害群之馬,也害了很多有心的blogger。有些知名的,原來粉絲是買回來,有些又自薦給各機構但要收一點廣告費﹗你給他錢,就算多難食多不好用,也說成人間極品。

沙米也有收稿費寫稿,旅遊稿一定會收費,畢竟我是個旅遊記者,靠筆去餬口,始終旅遊沒有什麼正面和負面,只是介紹一個地方,把漂亮的東西寫出來。出席採訪團也得要寫分享文,人家給你吃、喝、玩、樂,總要把感受分享,反正我去的都是日本(但也很想去其他地方),我這個哈日迷怎看日本都是好的,但我覺得沒特別的就不會寫。有次,pr問我為什麼有間店不寫,我說沒特別之餘,也不太適合自由行的人。有時,有些品牌也會請沙米試用,不過自己也會挑選,要跟旅遊或日本有關係的,或者是自己生活常用的。記得有次有人邀稿,有稿費寫一篇內衣文章,因為和自己的原則不同,所以就婉拒。而食的用的,沙米會做資料搜集,吃過看過覺得不好,有錢也不做。如果是自己認為很好很好的,自己花錢用過吃過再寫也無所謂。

但無論自己再怎麼做,大家都不會認為沙米是記者,都會覺得我是blogger。我對採訪資料會挑選,也要適合我的讀者。如果有留意,沙米的旅遊文章,都一定會介始那個地方的背景,也說一些歷史文化,而不純粹的寫寫「2013年4月5日我去了京都的平安神宮,逛了一小時,買了個御守,學日本人拜拜。」。

寫了4本實體書,4本電子書,2014陸續有書推出,所以,我的身份是記者、書刊作者。我有自己的一個web site,刊載了自己的文章,也有自己的採訪,遲一點會寫更多日本以外的東西。

2014的名片,我會把travel blogger拿掉,正式做回自己,做回travel writer、journalist、reporter、editor。我還是會出席各種邀請活動,和試用邀請,只是我希望寫更有質素的文章,而不是單純的一些感覺。希望沙米的讀者,是可以閱讀到有質素的文章,就算是簡單的介紹文,也可以了解到產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,讀了沙米的文章之後,是有用處的,這樣才是沙米的目標。這條路不好走,但也一定耍走下去,否則,隨波逐流做一個沒質素的記者,跟那些沒質素的blogger也沒兩樣。

 

 

 

 

Loading

Facebook Comments
(Visited 558 times, 1 visits today)